四川博物院这10件镇馆之宝,不容错过!

栏目分类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pc28方案技巧 > 新闻动态 > 四川博物院这10件镇馆之宝,不容错过!

四川博物院这10件镇馆之宝,不容错过!

发布日期:2025-07-06 00:39    点击次数:131

四川博物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41年成立的“川西博物馆”,2009年新馆落成于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毗邻杜甫草堂,更名为“四川博物院”,201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现有藏品35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7万余件,涵盖青铜器、陶瓷器、书画、民族文物、工艺美术、藏传佛教文物等多个门类。

虽然收藏文物很多,但是目前展览内容以历史展为主,而且历史展只做到宋以前,所以可看的内容比较少,参观时间在3小时左右。

1

新石器时代 人面形玉佩

图片

【镇馆之宝】

图片

玉佩长6.1厘米,宽3.5厘米,高1.5厘米出土于大溪遗址的一座儿童墓葬中椭圆形,扁平体设计以黑色火山灰岩制成轮廓打磨得细腻且富有光泽正面和反面都采用了夸张的浮雕手法生动地雕凿出人面的形状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石雕人面像

2

西周 象首耳卷体夔纹青铜罍

图片

【镇馆之宝】

图片

这是相当精美的一件青铜器出土于一个青铜器窖藏是其中最为精美的一件高74厘米,口径22.4厘米肩部饰有立体长鼻象双耳,挺特别

图片

图片

腹部饰卷耳大眼之夔龙

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布局对称

图片

这件青铜器制作工序复杂,非一次成型是分批铸造不同部件后再组装而成器身上四道扉棱完美掩盖铸痕的同时也增加了立体感、层次感

可谓一箭双雕

图片

可惜这件镇馆之宝不仅没有独立展柜而且正好在玻璃缝处陈列,只能拍侧面镇馆之宝竟然是这种待遇!

图片

贴着玻璃拍会有一些变形

图片

3

战国 水陆攻战纹铜壶

图片

【镇馆之宝】

图片

这件一看就是镇馆之宝不仅有独立展柜,而且有单独一个展厅铜壶高40.3厘米,口径13.2厘米壶身嵌错金银

纹饰以三角云纹为界分上中下三层

图片

上层为采桑射猎中层为宴乐弋射下层为水陆攻战其中“水陆攻战”纹饰常见于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

这类铜壶最早应是来源于中原地区

图片

再加上底部,画面共四层内容丰富,结构严谨

被誉为战国版的“清明上河图”

图片

商代青铜器神秘的饕餮纹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再流行此时的观念由神主宰变成由王主宰从这件青铜器的纹饰可以看出纹饰开始用来记录日常生活但这件青铜器锈蚀比较严重发一张线描图~难为画图的人了

图片

4

东汉 说唱陶俑

图片

 【镇馆之宝】

图片

这个陶俑一手拿槌,一手持鼓,歪嘴吐舌身子扭成夸张的S形

正在十分投入地进行演出

图片

说唱俑又名“俳优俑”,原型为俳优、俳倡俳优多为个子矮小的侏儒以表演滑稽戏及杂耍为生他们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然而,他们没有被人生的艰难开局打倒化身俳优成为欢乐的代名词【只是欢乐背后的辛酸少有人知】

四川的陶俑比较精彩,再发几张其他陶俑

图片

图片

图片

最中间那件,熟悉吗?课本上有的东汉 击鼓说唱俑四川博物院这件是复制品

真品(下图)在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出

图片

5

东汉 制盐画像砖

图片

【国家宝藏】

图片

想起之前日本的某一骚操作引发我国抢盐风波当时就应该让国人看一看这件文物我国并不依赖海盐,自古井盐就发达从秦代李冰任蜀守期间就开始创凿盐井至两汉就普及啦四川素有“家有盐泉之井”的说法盐业资源是蜀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源源不断地为蜀地带来丰富的财富

图片

这件画像砖出土于成都扬子山一号墓长40.8厘米,高46.7厘米,厚7厘米制盐画像砖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东汉时期成都人民采卤煮盐的场景在起伏的山峦间,右下角有一盐井井上竖架,有四人成双站于两层架上引绳提取盐水,绳上有滑车盐水顺着竹筒流到锅灶内(右下角)灶口一人在烧火,其上有二人背柴整个画面为群山层层环绕山中有禽兽与树木以及射猎者点缀其间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6

南齐 释玄嵩造像碑

图片

图片

这是西凉曹比丘释玄嵩所造的四面皆有造像和题记的方形柱状造像碑这件造像碑有着十分坎坷的经历1921年出土,1935年被盗带到成都

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出面交涉

冯汉骥后来成来四川博物馆(现四川博物院)的馆长

时四川省政府将之截留

最终造像碑入藏四川省博物馆

图片

右边这块下半部分有长篇铭文:齐永明元年岁次癸亥七月十五西凉曹比丘释玄嵩……铭文详细记载了造像的时间、造像人、造像目的等信息

此碑是四川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南朝造像

图片

中间这尊造像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褒衣博带式佛教石刻造像是佛像从传统的“通肩袈裟”转为汉文化士大夫的“褒衣博带”的最早实例具有开创性意义

7

唐 “石涧敲冰”七弦琴

图片

【镇馆之宝】

图片

“石涧敲冰”七弦琴是唐朝名琴之一被文物专家誉为“一琴足以撑起一座博物馆”琴长122.7厘米,肩宽19.5厘米尾宽15.5厘米,厚4厘米琴身通体有蛇腹断纹和少许梅花圈纹外侧嵌圆形骡钿十三徽,琴面张弦七根颈部阴刻行草“石涧敲冰”四字

含义是指其琴音清亮、清澈

图片

龙池下方阴刻篆书大印“玉泉”二字玉泉是元代中书令耶律楚材的别号元代中书令位列正一品,相当于丞相他钟爱古琴艺术,平生藏琴无数他在珍藏的古琴下留下了“玉泉”的方印现存他收藏的古琴并不多

在博物馆中展出的这可能是唯一一件

图片

8

唐 菩萨头像

图片

【镇馆之宝】

图片

这尊像为红砂石立体圆雕菩萨头梳高髻、戴宝冠面部丰满、鼻梁挺直、双眉弯弯双眼丹凤而微合,嘴角微微上翘

面容显得慈祥端庄

图片

唐代的菩萨多是男身女相这尊像脸部圆润丰满,但又不过于丰腴五官与脸型都非常美!这尊像出土于万佛寺遗址是唐代造像的巅峰之作被称为“东方美神”

9

五代 前蜀王建玉大带

图片

【镇馆之宝】

图片

出土于成都永陵(前蜀开国皇帝王建之墓)是唐、五代时期唯一一件能确定为帝王使用过的成套玉带也是迄今发现唯一有铭文的玉带上面118字的铭文

是这位帝王亲笔写的一篇很有意思的小作文

图片

虽然字刻得很一般,但信息量大啊!铭文很长,前面不详细说了,后面的内容是火烧了昆(仑)山,玉石都被烧毁了(而这块美玉却没在火中烧毁)如果不是他这位帝王圣德,怎么可能得到此等神物?

所以,他把这件大事记载在玉大带上。

图片

玉带的材质为和田白玉由七方銙一方铊尾和革带及银扣组成铭文就刻在铊尾背面,正面浮雕龙戏火球详见:唯一有铭文玉带!是一位皇帝写的小作文,来看他写了啥?

10

后蜀 残石经

图片

【镇馆之宝/国家宝藏】

图片

《后蜀残石经》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时期由后蜀蜀相毋昭裔主持组织篆刻的儒家经典石刻上面文字都是当时著名书法家和能工巧匠写/刻成它历时近200年才刻成,碑石有上千块这些石经包含了周礼、论语等13部儒家经典作品被称为“儒家十三经”或“石室十三经”也正是从有了这石经开始

儒家经典文献的总数正式确立为十三经

图片

蜀石经不仅刊刻经文最为珍贵的一点是还刻有名家大儒的注释它更以拓印本的形式影响全国在宋代广为流传有学者认 为中国儒学经典体系的基本格局

完全可以说由蜀石经起确定

图片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千余块后蜀石经因南宋末年的战乱而散佚现仅存几块残石虽然经历了千年风雨和战乱但仍保留有清晰可见的文字可以看出石经的书法十分秀美

其楷书相比唐代开成石经(下图)更为精美

图片

从东汉到清朝有七个朝代进行了八次刻石经活动除了清代乾隆石经,唐代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整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共114块碑石

在写碑林博物馆时,再详细介绍

以上10件/套文物只是远古-宋前的

还有一些没有展出的精品文物

比如镇馆之宝北宋赵佶《腊梅双禽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零碳”目的地·先锋榜单》发布,宁德时代以科技赋能零碳文旅发展 | 一周旅行指南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pc28方案技巧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